村窝文化知识

  • 首页
  • 汉语拼音
  • 字词归纳
  • 名句名篇
  • 历史典故
  • 文化常识
  • 琴棋书画
村窝
这里是地球村里的安乐窝,一个介绍文化知识的网站。
  1. 首页
  2. 文化常识
  3. 正文

爆竹的前世今生,从真烧竹子到火药发明之后的鞭炮年俗

2025年7月5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中国人的春节,如果要选一个代表性的符号,我觉得一定是爆竹。

从古到今,每年除夕夜,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神州大地,爆竹声此起彼伏。那一声声爆竹,热闹而喜庆,爆竹的声响可以驱散这个寒冬的冷清,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呼喊。
这两年,因为大气污染的缘故,各个城市都陆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节日的氛围总觉得因此也减弱了几分。
那么,爆竹这种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在咱们古代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个吧。
1、古代文史资料反映出的爆竹习俗
古代爆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民俗活动,所以历代诗词都有大量描述。而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古诗,一定是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个题目元日,说的就是一元之始,万象更新,也就是大年初一啦。所以要燃放爆竹,贴桃符,这些在古代习俗都是用来祈福驱邪,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不过王安石这首诗,看不出爆竹习俗的具体场景。一百年后的范成大也写了一首诗关于爆竹的诗,叫《爆竹行》,具体细节特别丰富。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咱们看上面标黑的诗句,具体描述了爆竹的过程。
首先是 截筒五尺煨以薪,这是什么意思?说的是把竹子截成五尺长(一米出头点)的样子,然后投入火堆之中。古人有一副画,很形象展现了这个样子

大家看到了吧,就是把竹子投进火中燃烧,这就叫爆竹。因为竹子内空,烧到一定程度,竹节之间就会发出爆响,啪啪声不断,这就是爆竹这个名字的缘由了。
所以最初咱们古代先人大年初一放爆竹,是真的烧竹子哟。
后面这句“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说的是竹子之间的竹节,被火烧之后的情形,这个时候健仆,也就是家里的下人就拿着还在烧的爆竹四处走动。这是为何呢?
前面咱们说了,爆竹的目的就是驱邪。所以诗句后面说了,爆竹声声,百鬼惊,神道宁,所以要拿着燃烧并发出噼里啪啦声响的爆竹,在庭院游走,驱散那些看不见的邪气。
这燃烧之后的爆竹,还要放在床底,犹有余威驱邪呢。
这就是古代一次典型爆竹习俗的过程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爆竹就是真烧竹子,用其火光和声响驱邪。
古人还有很多诗句,都反映了这个情况。
比如刘禹锡《畬田行》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
还要元稹《生春》二十首(丁酉岁凡二十章)
何处生春早,春生稚戏中。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那么,为什么古人认为爆竹有驱邪的用途呢?
2、爆竹习俗的具体由来
关于爆竹习俗,在古代文史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期梁代宗懔,他写了一本《荆楚岁时记》,这本书很著名,是咱们国家古代第一部专门记述各地民俗风俗活动的书,对于后人研究古代生活有很大参考。
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这段话,明明白白的指出爆竹目的,就是驱邪,而且是驱除一种叫“山臊”的恶鬼。后来南宋赵蕃 《元日寄成父 》,有一句
家家节物竞今朝,风俗未分南北遥。
莫向除薪觅如愿, 且凭爆竹走山魈。
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山臊呢?托名汉代东方朔的古书《神异经》有一段记载:
“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 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哔卜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
这个《神异经》是古代人专门记述各种神神叨叨玩意的书,和《山海经》有点类似,据现代人考证,应该也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 山臊,是一种传说中会让人害寒热的恶鬼,古人画里面大概长这样

其实就是古代山里面的一种猴子,因为脸上长了这种紫色、红色的毛发,加上奇形怪状,非常吓人,被古人觉得是一种恶鬼。当时很多住山里的人看到这种动物就容易犯疟疾一类毛病,就是寒热,所以误以为它是会给人类带来疫病的不祥之物。
这种动物后来可能灭绝了,后来人们在非洲发现一种猴子,和传说中的山臊很像,所以命名为山魈。

这是后话了。
总之,古人这两本书的记载,明明白白说了,山臊这种恶鬼会给人带来疫病,大家在山里面遇到它,就砍一段竹子,点燃了吓唬它,它就跑了。于是爆竹可以驱邪驱除疫病的传说就这么出现了。
古人嘛,没有现代科技知识,也没有现代卫生条件,遇到疫病没有法,经常一个村子的人死一大片。所以特别怕惹上疫病,由此后来过年就燃放爆竹,这就变成了一个驱邪的仪式了。
从《荆楚岁时记》来看,这种习俗最早是起源于楚地,也就是今天宜昌、恩施这些大山出没之处,后来流传于整个楚国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就公认楚国人“信巫鬼,重淫祀”,大家知道孔子他老人家说“敬鬼神而远之”,北方几个中原文化对鬼神这一套不太信,但是咱们南方的楚蛮子就信这个信得不得了。
所以爆竹习俗起源于楚地,但是驱邪的心理需求大家都有,于是流传到全国了。
所以北宋欧阳修写《除夜偶成拜上学士三丈》,有一句“隋宫守夜沈香燎, 楚俗驱神爆竹声。”就是说这个习俗已经流传到京师开封了。
再多说几句,古人之所以有爆竹驱邪的印象,应该和远古时期的火崇拜有很大关联。
上古人能够用火,是文明史的一个重大分水岭。火可以让人吃上熟食,减少了很多疾病,又可以驱赶野兽,所以古代重大节庆活动,一直都有燃烧一个大火堆的习俗。
至今在湖北荆州襄阳一带,还有“正月十五烧毛狗”的习惯,有的叫赶毛狗,或者叫“shu毛狗”。反正就是正月十五,在田间地头烧一堆火。

记得我们小时候,烧毛狗的习俗变成了把旧的车轮胎拿来烧,然后拿根绳子绑着,一边烧,一边转圈,四处游走,老开心了。
这个习俗和火崇拜是一脉相通。
总之,爆竹的出现和原始火崇拜息息相关。
3、火药的发明和鞭炮的出现
爆竹自从出现以后,至少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之中,都是真烧竹子。
那么是什么时候爆竹变成了鞭炮呢?
这个还要从火药的发明说起。
火药的发明,完全是古代道士炼丹的副产品。大家都看过《西游记》电视剧,里面的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烧烤孙悟空,这个就是道士的炼丹。

大家知道,中国魏晋时期,道教和修仙非常流行。魏晋名士以喜欢嗑“五石散”著名,那个时候的道士天天鼓捣这种丹药,想修炼成仙,当时有个最著名的道士叫葛洪,他还是个医生和学者,精通医药,是个奇才。
这些不是重点,咱们要说的是葛洪写了一本书叫《抱朴子》,里面有关于《金丹》和《黄白》的篇章,是中国古代道士炼丹经验积累总结的集大成之作,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
炼丹,简单地说就是道士把各种矿物,丢进丹炉里加热,然后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古人不懂化学知识,以为这炼出来的丹很神奇,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唐,中国的道士炼丹前前后后搞了一千多年,炼出来各种奇奇怪怪的玩意。然后在隋唐之际,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无意间就发明了黑火药。
火药在发明之后,又经过多年实践,后来部分运用在了军事方面。比如宋朝就出现了突火枪等火器,此后延续到明清之际,火器在战争方面的用途越来越大。
火药如何在军事方面运用,是另一个话题。
历来传说,最早做出鞭炮的是一个叫李畋的人,这些都流传于湖南鞭炮作坊之间,传说李畋是唐朝人,曾经跟随药王孙思邈炼丹,但没有任何可信的古代文史资料作为凭据。而且前文说起,一直到北宋和南宋,民间习俗燃放爆竹还是烧真竹,因此李畋的传说实在是虚无缥缈,不可信。
火药玩具可能是在两宋时期就出现了,但是这个玩意造价很贵,民间可能消费不起。北宋末年的孟元老写过一本《东京梦华录》,是他南渡到杭州以后回忆早年在开封的往事,里面有个章节《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说的是皇帝看大戏,里面的记载
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杖』.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有假面披髪.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杖......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又爆仗响.有烟火就涌出.......忽有爆仗响.又复烟火......又爆仗响.巻退.次有一撃小铜锣.引百余人.
这里的记载是驻军呈百戏,说明火药爆仗最初还是起源于军队,这里的百戏和军队各种祭旗仪式应该有一定联系。
南宋词人周密,写过一本《武林旧事》,类似于《荆楚岁时记》,记述的是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一些生活习俗。这本书《岁除》章中说到,皇宫里面在除夕这一天,皇帝巡幸禁中,有一种
“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这应该就是最早的火药鞭炮雏形。从这个记载来看,外画钟馗捕鬼,这个习俗也还是和驱邪有关。
当然关于这个物件的具体情形,现在已经搞不清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两宋时期,宫廷内部已经有了一些火药运用于娱乐消遣的习俗。而且和除夕驱邪联系了起来,这符合火药鞭炮后来民间运用的逻辑。只不过当时火药造价昂贵,民间消费不起,所以当时大多数爆竹还是火烧真竹。
至于后来,火药爆仗和火烧竹子的爆竹肯定并行存在了一段时期,当然这些细节咱们也无法考证了。
火药爆竹要到明朝中后期,才大规模出现在世俗生活,一直到清朝才真正发展成熟起来。关于这段历史的相关古代资料记载,多见于相关文人笔记,及当时的话本小说。这里咱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顾整个爆竹的起源和演变历史,大概是这样

不过从最初的爆竹,到如今花样繁多的焰火鞭炮,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没有改变。爆竹的存在一直都是中国人在除夕和春节期间,祈福驱邪的一种仪式。反映了咱们中国人对于健康平安的心理需求。
所以这种民俗的文化内核一以贯之,只不过这种文化载体发生了改变,这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咱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影响。
来源:搜狐-浏阳市烟花爆竹总会(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作者: 梁鹏飞)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25年7月5日

admi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点赞
< 上一篇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爆竹的前世今生,从真烧竹子到火药发明之后的鞭炮年俗 为何象棋中“将”与“帅”不能碰面 原因很简单, 和一个故事有关! 风筝与古筝:从历史到名称的渊源 俗语“不撞南墙不回头”中的“南墙”,到底是指什么墙? 为什么是“装蒜”,而不是“装葱”或者“装姜”? 古代的更夫是如何判断时间的?他们除了打更,还有项更重要的任务 “压轴戏”是不是最后一个节目? 无事不登三宝殿?那哪些事情可以登?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的驷: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文读懂姓、氏、名、字、号 今日夏至!夏天的20个雅称,你知道几个? 常见的106个多音字
中国古代纪年月日中国古代官职类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各个城市别称大全,古称别称和雅称150条千古流传的对偶佳句上厕所为什么用“上”,下厨房为什么用“下”?两者有何不同?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什么是“三教九流”?66个必备中国文学常识元旦诗词6首,6种人生情境说说腊八节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超长古诗文9关挑战
古人说的“一问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不知? 小学语文“的、地、得”词语搭配积累 今日夏至!夏天的20个雅称,你知道几个? “青梅”和“竹马”为什么是一对? 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 描写秋天的诗词及带有“秋”字的98句古诗词 我们中国传统节日由来大全 反义词常见词汇总结 “胡说八道”说的是哪八道? 150条千古流传的对偶佳句 12个七字成语,若能认识7个,算你厉害! 人民日报整理100个千古名句
本站QQ群: 73530681
建站是情怀!本站所转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有益信息宣传中国文化,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并且我们已标明出处,若有侵犯,请联系:readweb#qq.com (#换成@)删除。

COPYRIGHT © 2022 cunwo.cn.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

黔ICP备0700126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