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中国的别称
中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它有灿烂的文化和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因此,赋予了它许多美好的别称。
一、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邹衍的人,他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用赤县神州来指代中国,有时合用,有时分开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二、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古代将华夏族人居住的中原地区称为华夏,周边则称为夷蛮戎狄。作为中国的代称,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而更多体现在文化积淀方面,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三、华
华在古文献中与“花”意相同,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把华作为中国的别称,一说是古 中原地区的人民,自认为自己衣冠整齐而华丽,所以自称为华,如《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说是华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华。一说是华是古称华夏的简称。
四、诸华
周朝立国后,在统治区内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因为周人自称华,所以这些诸侯国就称诸夏,晋升杜预在为《春秋左传》作的注解上说:“诸华,中国也。”
五、中华
上古时代,华夏族自认为自己居住在天下之中,故称自己居住的中原地区为中华,后为成为全中国的代称。
六、诸夏
诸夏一词与诸华类同,在上古时代华夏二字相互通用,华即是夏,夏即是华。如《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把华和夏作为同意词使用。
七、夏
夏,在古代有大的意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即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后来人们便用夏来指代中国。
八、有夏
有夏即夏,古代习惯于在朝代之前加有字,故夏又称为有夏,如《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变不可不监于有殷。”后来有夏便成为中国的代称,如《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
九、中夏
中夏,出自《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吕向注:“中夏,中国也。”
十、方夏
方夏,指中国,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后汉书·董卓传》:“方夏崩沸,皇京烟埃。”李贤注:“方,四方;夏,华夏也。”
十一、函夏
函夏,指中原地区,后代指中国。《汉书·扬雄传》:“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诸夏也。”此后,函夏便批代中国,如《晋书·武悼杨皇后传》:“群黎欣戴,函夏同庆。”
十二、禹城、禹迹、禹甸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人民苦不堪言,大禹历十三年治水成功后,依山川形势将全国分为九州,后世便称中国为禹城。又因大禹治水足迹踏遍九州,所以又称中国为禹迹。因大禹治水为中国人垦辟了新的土地,所以又用禹甸(治理之意)来代指中国。
十三、九州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将全国划分为冀、兖、青、荆、徐、扬、梁、雍、豫等九州。此后,九州便成为中国的代称。由九州演化而来的中国代称还有九城、九有、九土、九区、九牧等。
十四、八州
古代中国划分为九州,因京畿占一州,所以,自京畿角度而言,则为八州。如《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十五、中州
中州本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因处于国之中,华夏之中,所以称为中州,后用来指代中国。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与中州意义相同的还有中土,也常用来代指中国。
十六、四海
古人认为中国居于天下之中,东南西北四方皆有海,因此以四海指代中国。如《尚书·大禹谟》:“文王敷於四海,祗承于帝。”与四海类似的还有海内,人们常用海内指代中国,而海外则指代外国。
十七、六合
六合,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即天地四方,用来指代全天下,即中国。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十八、八荒
八荒,指东、西、南、北以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泛指各地,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十九、宇内
四面八方曰宇,宇内,即天下整个世界,因为古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程度局限于中国之内,因此宇内即指全中国。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09002571892119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