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这句俗语大家非常熟悉,叫“不撞南墙不回头”,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认死理,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同义词还有“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一条道走到黑”等等。
民间智慧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作比,棺材”、“黄河”、“一条道”都容易理解,不过“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一俗语中的“南墙”,到底是指什么墙呢?
古代中国房屋的方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大门一进来还有一堵墙,叫“影壁”或“照壁”,不仅可以遮挡外人的目光,而且风水学上还可以阻拦直来直去的气流。
这堵墙就是“南墙”,从正房门出来向外走时,必须避开这堵墙绕着走,否则就会一头撞上。
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讽刺那些不知道绕道而行、认死理的人。
影壁的起源很早,根据现在的考古发掘成果,早在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中就已经有了照壁。
如果我们进一步发问,古人当初修建影壁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学者指出,影壁的出现可能与当时人们的迷信观念相关。
古时候,传说住宅门前经常会有鬼魂经过,于是便在院门口修起一堵墙来加以阻挡。因为鬼魂只能走直线,不会拐弯,所以,一段影壁便可以将他们挡在门外。
也有古人认为,强风直入厅堂,不利藏风聚气,于人不吉,为了缓和气流,便在大门后面建起一堵墙加以遮挡。
除了以上这两种说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影壁的出现是源于古代礼制的需要。
但无论怎么说,影壁的出现年代已然十分久远,则是不争的事实。
譬如,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借用影壁,指出祸患往往起于内部,即成语“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这样注解“萧墙”:“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这就是说,从大门至影壁留出这样一段距离,可以让臣子在面君之前调整一下心态,整饬一番仪表,以便肃然起敬,显然这就是礼制上的需要了。
古人修建影壁,除了文化、心理上的作用之外,还考虑到了影壁的实用性。
第一是控温。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天气温都很低,冷风很容易进入内院,传统影壁在院落中就起到了阻挡寒风和保暖的作用;
而在南方,夏季炎热,需要靠空气流动来降温,因此南方的影壁大多是通透的,风依旧可以穿过,以便于达到降温的目的。
第二,中国古代房屋喜欢坐北朝南,原因之一就是一年四季的阳光基本都是从由南向过来,这样有助于采光,但总有部分房屋是坐南朝北的,此时采光便成了问题。
这些建筑的内影壁就起到了折射光线的作用,当光线从南射到影壁上,就会产生折射,照亮庭院,达到采光的目的。
第三,是对隐私的保护,古代民居建筑结构简单,白天时院落大门敞开,会导致外人对室内的情况一览无余,让居住者感到不安和紧张。
于是许多有条件的人便会建造影壁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形成视觉屏障。
最后,影壁还可以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作为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建筑,影壁上精美的雕刻和美好的祝福,美化和提升了家宅的档次。如果宅院内杂乱无章,影壁也可以对其进行适当遮挡。
那么,你的家里有影壁吗?
来源:搜狐-主心骨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