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人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亲人或朋友,不顾及之间的感情,做事情绝情不讲情面,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六亲不认”。
那么,既然是“六亲”,具体指的是哪六亲呢?
“六亲不认”一词虽然出自二十世纪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但“六亲”的说法倒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史上历来说法不一。
春秋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提到:“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家庭出现了矛盾不和,才能体现出孝与慈,国家处于混乱的情况下才会涌现出忠臣。
曹魏哲学家王弼对此处的“六亲”做出的解释是:“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
王弼认为,人们所说的六亲,就是如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这样非常亲近的关系,合起来就是六亲,如果连这么亲的关系都不认了,可不就是六亲不认嘛!
此外,《左传》中又提到了“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晋代大臣杜预注道:“六亲和睦,以事严父......”。
杜预认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这六类亲戚,就是我们所说的六亲。

父子和兄弟,就不用过多解释,姊姑是指和父亲有血缘关系的亲姐妹,甥舅、昏媾是指母亲这面的外亲,姻亚是指有婚姻关系的亲属。
如此看来,这里六亲所指的范围就比较广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家庭的核心成员。
不过,《汉书》中又提到了另外一种版本,根据《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
隋唐时期颜师古引用汉代学者应劭的说法,认为这“六亲”是父母、兄弟和妻子。
这里的“妻子”指的是老婆和孩子,他们与父母兄弟合起来就组成了六亲,指的是一家子中一起生活、关系最亲密的六个人。
以上就是比较常见的三种解释,除此以外,也有将“天地君亲师友”纳入六亲范畴的说法,所以不同时期的“六亲”含义并不统一。
我们也可以将这里的“六”当作是泛指,并不一定要指六种亲戚。不管“六亲”具体指的是哪种组合,它所代表的都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亲情关系。
当然,“六亲不认”在一般情况下包含贬义,但有时候却完全相反,比如形容一个人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说这个人“六亲不认”,那这种正派的作风也是值得我们夸奖的!
来源:有趣的冷知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