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三两朋友坐在一块闲谈,拉拉家常唠唠嗑,我们将这种交流的方式称之为“聊天”。
但实际谈论的话题并不都是与天有关,那为什么是“聊天”,而不是“聊地”呢?
“聊天”演变自“谈天”,“谈天”一词由来已久,它出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谈天衍 ,雕龙奭,炙毂过髡。”
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驺衍擅长讨论天象,驺奭最拿手的是精心修饰言辞,而淳于髡则张口便滔滔不绝,能言善辩。
可见,此时的“天”说的就是天空、天气。在古代农耕社会里,天气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庄稼的收成和一家人一年的生计,可谓是“靠天吃饭”。
春天是否有足够的雨水让种子发芽,夏天的烈日会不会晒枯禾苗,秋天的霜冻是否来得太早,冬天的大雪能否早日融化,这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
要是农夫们在田间地头相遇时,总会交流一下对天气的预测,像会不会下雨,或是天空多久放晴之类。
这些与“天”相关的话题,都是人们每天都要操心的大事,与生存相关的大事。
久而久之,天气成了人们相聚一块说得最多的事情,而这些围绕“天”展开的闲聊,便被叫做“谈天”!
并且,“天”在古人心目中也拥有特殊的地位,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是神秘而威严的存在,控制着风雨雷电以及四季轮回。
包括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住在天宫,掌管着人间的福祸,这种对天的敬畏,让“天”成为人们谈话中绕不开的主题。
就像人们会猜测天意、天命,会在遇到难处时希望得到老天的庇佑,这些与天相关的信仰与文化,也让“天”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
最初,人们在田间劳作时讨论天气,后来到了茶馆或市集,闲谈的内容逐渐丰富,从庄稼收成到街坊趣闻或天下大事。
但无论话题怎么变,“天”作为闲聊时开场白的习惯便一直延续了下来,就像我们现在碰到熟人,首先会问“吃饭没?”一样的道理。
而反观“地”这边,土地虽然是生存的根基,但在古人眼中更多的是具体的劳作对象,少了几分可供闲谈的神秘性。
并且土地的变化远没有天大,能引发交流的话题也远不如天气多,自然就没能成为“闲谈”的代名词。
当然,“聊天”也可以说是“谈天说地”,但这个词在元代之后才出现,相对而言在时间上就晚太多了。
再说了,从顺序上来看,“天”在前,而“地”在其后,可见“天”依旧是人们谈论的主角!
来源:有趣冷知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