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祸起萧墙”想必大家都听过,但有多少人知道“萧墙”是指什么?
“萧墙”指在深宅大院内的隔离性矮墙,也称屏风、照壁、塞门,是诸侯国君家族才有的设施。后世以“萧墙”代指家族、集团或国家内部,意为灾祸源于内部争斗或隐患。
本篇笔记,写的是"萧"字。
萧
萧字读音为xiāo,与常见字“消”同音,《广韵》里对萧字的注音为“苏雕切”。
本义指艾蒿,一种草本植物;也有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如萧条;还用于姓氏 。
造字本义
“萧”字的篆文字形由“艸”和“肅”构成。
上方的“艸”,表示植物,表示草本类植物的特征;下方的“肅”,有肃杀、没有生机之意。
由部件“艸”和“肅”构成的“萧”字,造字本义为:干枯的艾蒿。
说文解字
蕭,艾蒿也。从艸肅聲。蘇彫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当中做了进一步解释:“萧”字的表示艾蒿,即一种植物。
“萧”也用来指代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如“萧然”、“萧瑟”等;还用来形容风声或马叫声,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
段玉裁还提到,“萧”字通“肃”,表示恭敬或严肃的意思,如“萧墙”指的是照壁,用以比喻内部。
“萧”字在古代还是一个国名,位于今安徽省萧县西北,以及一个姓氏,如南朝梁有萧统。
含义、用法
①名词,表示艾蒿。
《说文》中提到“萧,艾蒿也”,意思是萧的本义是艾蒿,是一种草本植物。
在《诗·王风·采葛》中有“彼采萧兮”的句子,描述了人们采摘艾蒿的情景,这里的“萧”就是指艾蒿。
②名词,指古国名。
春秋时宋的附庸国,名为萧,后被楚国所灭,其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如《左传》中提到“楚子伐萧”,说的是楚国攻打萧国的事情,这里的“萧”就是指这个古国。
③名词,指县名。
在安徽省北端,东邻江苏省,西接河南省,秦朝时设置的县。
例如“萧县”就是以“萧”命名的县,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④名词,用作姓氏。
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提到“萧君圭君玉”,其中的“萧”就是作为姓氏使用。
⑤形容词,表示萧条、冷落、荒凉。
晋·陶潜《自祭文》中有“风气萧索”,意思是天气寒冷,风势凄凉,形容环境的冷落和荒凉。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满目萧然”,也是形容景色凄凉,一片萧条的景象。
⑥形容词,表示稀疏。
元·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中“白发萧疏”,意思是头发稀疏,用“萧疏”来形容头发稀少的样子。
⑦形容词,表示草木茂密的样子。
如“萧森”“萧蔘”“萧椮”等词语,都是用来形容草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⑧形容词,通“肃”,表示恭敬、严肃。
《论语·季氏》中“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里的“萧墙”本指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矮墙,后用来比喻内部,而“萧”在这里通“肃”,有严肃、恭敬的意思。
⑨形容词,表示洒脱。
唐·顾况《山居即事》中“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萧闲”形容的是洒脱悠闲的状态。
小知识
成语“祸起萧墙”读音为“huò qǐ xiāo qiáng”,
祸起:祸乱起源于内部,而非外部;萧墙: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风的当门小墙,象征内部屏障。
本义指祸乱发生于家中或内部。
比喻义指内部矛盾引发的灾祸,如家族、团队或国家内部的争斗,也指亲近之人带来的隐患。
中性成语,但多用于贬义语境。
小结:“萧”原本是一种植物,叫“艾蒿”,这种草本植物气味独特,叶子细长,常长在荒野路边。后来,“萧”字还被用来形容声音,比如风声、箫声,给人一种清冷、悠远的感觉。它还出现在人名里,成为一种姓氏,带着独特的文化韵味。
来源:华典古韵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