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这项自古以来的民间传统,在秋季尤为流行。随着天气逐渐干燥、气候转凉,加上适宜的风力,放风筝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活动。然而,关于风筝与古筝同名却一为乐器、一为空中之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01风筝与古筝的历史渊源
> 传统与历史背景
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古代,风筝被称为“纸鸢”,名字来源于它在空中飞翔时发出的声音,仿佛乐器的鸣奏。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制作名为“木鸢”的风筝雏形,这一发明后传给他的弟子鲁班,鲁班巧妙地将制作材料替换为竹子,经过火烤弯折,精心制成喜鹊模样。传说这种“木鸢”不仅能够连续飞行三天,还能载人升空,《渚宫旧事》中就记载了鲁班曾乘木鸢窥探宋城的故事,虽然这种说法可能带有夸张成分,但它无疑为风筝的演变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纸鸢的演变与军事应用
关于纸鸢的发明,有记载表明其起源于汉初。根据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汉初时期,刘邦征讨陈豨,韩信欲谋反,便利用纸鸢来测量未央宫的距离。然而,这种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毕竟,纸鸢的制作需要纸张,而西汉时期纸张尚未广泛普及,尤其是粗糙的麻纸。因此,那时的纸鸢更可能是用丝绢或牛皮等材料制成。真正意义上的“纸鸢”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据南史《侯景传》所述,公元549年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被困于建邺。有人向太子萧纲建议利用纸鸢求援,即制作纸鸢,系上长绳,将密诏藏匿其中。然而,这一计划最终被叛军发现,未能成功实施。
> 唐代发展与名称演变
到唐朝时,放纸鸢已成为民间广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唐代文学家杨誉曾创作《纸鸢赋》,而大臣元稹的诗句中也描绘了童子牵线放纸鸢的场景。然而,“风筝”这一名称的出现要晚得多。在唐朝,人们所说的“风筝”并非指我们如今所见的天上飞的风筝,而是指屋檐下的檐铃,类似于现今的风铃,当风吹过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有时也被称为“风琴”或“风引”。例如,李白的诗句中便有“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的描述。
> “风筝”命名的由来
到了明代,诗陈沂在《询刍录》中提到,“风筝”即为纸鸢,又被称为风鸢。最初,李邺在宫中制作了纸鸢,以线牵引着玩耍。后来,他在纸鸢的头部装上了竹笛,使得风吹入时能发出如筝般的声音,于是人们便称之为“风筝”。李邺在纸鸢上加装竹笛,使其能够发声,从而被称为“风筝”,名称自此与纸鸢并行使用。
如果我们今天要放飞真正意义上的风筝,那它还应该配备一些音乐元素,使其能够发出声音,这样才更符合“风筝”的名称。否则,或许我们更应该称之为“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