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常说"一炷香工夫""一盏茶时间",古典小说也总提"一顿饭光景"。
这些时间词,和现代钟表计时大不一样。
它们到底对应现在多久?
✨✨✨
"一炷香"约等于30分钟。在古代,寺庙里会特制一种"标准香",长度约30厘米,粗细均匀。
这种香由檀香、沉香等材料混合制成,燃烧速度很稳定。
经过反复试验,僧人们发现从点燃到完全烧完,正好需要30分钟左右。
于是,寺庙就把这"一炷香"的时间作为基本计时单位:打坐一炷香、诵经一炷香、休息一炷香。
比如著名的"打禅七"修行,每天要坐11炷香,每炷香之间休息20分钟。
这种计时方法慢慢从寺庙传到民间,成为大家公认的时间单位。《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袭人"等了一炷香时,不见回来",这个等待时间就是半小时左右。
✨✨✨
"一盏茶"通常是10到15分钟。
想象一下古代人喝茶的全过程:首先要把水烧开,古人用炭火煮水,从冷水到沸腾大约需要5-7分钟。
然后要洗茶、冲泡,再慢慢品饮。整个过程加起来,差不多就是10-15分钟。
在宋代茶馆里,普通百姓喝茶解渴,从点茶到喝完大概10分钟。
文人雅士聚会"斗茶",细细品味茶汤的色香味,可能要花15分钟。明代《茶经》记载的煎茶流程,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
古人还把一刻钟(15分钟)分成"两盏茶",所以一盏茶就是7-8分钟。但实际喝茶时间会长一些,于是就约定俗成10-15分钟。
《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中,杨志等人"吃了一盏茶",这个时间就是押送队伍短暂休整的十几分钟。
✨✨✨
"一顿饭"的时间差别就大了,普通吃饭20分钟到1小时,正式宴席能长达1-2小时甚至更久。
普通人家吃饭图省事,饭菜上桌,家人匆匆吃完,20-30分钟就能解决,这和现代研究"人体20分钟感知吃饱"的结论很相符。
但正式宴席就不一样了,《礼记・曲礼》规定,主人上菜时客人要起身拜谢,敬酒得按辈分顺序,吃完撤席还有一堆礼节,光这些礼仪就要花30分钟以上。
而且古代宴席讲究排场,凉菜、热菜、汤羹、甜点一道道上,像《齐民要术》里记载的"八和齑""烤乳猪",光做菜就要花好几个小时。
《武林旧事》里写南宋御宴,光是下酒菜就有12碟,每道菜间隔10分钟,再加上席间表演歌舞,一顿饭吃两三个小时太正常了。
古代的"饭"是连菜带酒的统称,吃饭时还要聊天社交,时间自然就拉长了。
《金瓶梅》中描写西门庆家宴时写道:"吃了一顿饭时,已是掌灯时分",这个"掌灯时分"就是天黑时分,说明这顿饭吃了好几个小时。
来源:勇敢小霍微信公众号